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

佛像尊嚴 隨朝代政治興衰而衍變


紫砂自在觀音 19世紀中葉
63×32×47cm

體態雖有肥瘦之分 莊嚴喜怒之別
但大千世界人間萬象 無不蘊藏深奧


佛像最早是由印度傳入中國,佛像被尊崇為佛的化身,繼漢後、隨隋、唐賡續南、北朝之後佛像可謂空前繁榮時代,尤在隋文帝下詔大力興佛法,並把北周武帝毀佛滅像之後,重修所毀佛寺,雕塑佛像,一時佛法廣傳崇敬,唐太宗尊佛更遠甚前朝,造像之風及於全國,深植朝野,諸如莫高窟、龍門、積石山、北石窟寺、天龍山等都是盛唐代表性。

盛唐佛像在造型方面採胖為美,佛像面目飽滿,體態有肥豐之感,如此表示國泰民安,百姓豐衣足食,一片太平盛世景象,當然唐太宗貞觀元年特派玄奘三藏出使印度求經,充分顯現唐太宗李世民大興佛法精神。

肚大能容 塵世萬事

事實上唐前人人所尊敬的彌勒佛是修長瘦身的體態,唐初彌勒佛成為滿身福泰笑容可掬的歡喜佛,筆者典藏彌勒佛百餘尊,除唐前數尊修長瘦身之外,其他包括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錫、木、玉石、琉璃、紫砂、泥土、水晶、翡翠等等雕像或畫像皆為福盈滿態型態,令人感受到彌勒佛笑顏之喜悅,祂是「大肚能容,了卻人間多少事;滿腔歡喜,笑開天下古今愁」。佛法在宋、遼、金此ㄧ歷史時期逐漸衰沒,佛像也隨著受到影響,這時期因中國處於動亂,爭戰不絕,統治者思想傾向苟安生活,同時宋代因受儒家哲學思想,有關禮佛造像不為社會所倚重,這時道 家觀念思想取而代之,佛教被統合。

不過遼、金受到漢族藝術家影響,有關佛像造型賡繼中原風格,神像多容貌豐滿,服飾飄逸流暢,有些則帶有北方民族的粗獷氣質。

雕塑工夫出神入化

至於宋、遼、金時期所造像材料很廣泛,包括木雕、石雕、瓷器、鐵器、銅器、泥塑都有,期間宋朝則以瓷器最為興盛,雕塑手法生動,其中佛像又以釋迦牟尼佛、觀音菩薩、羅漢、諸天等居多,釉色釉以白釉為多,白釉潔白亮麗,其次以木雕居多,雕工細緻,又配以彩繪,表現佛像之莊嚴與可親。 

明清佛像已漸趨向藝術化神顏,但仍不失其慈悲法像。元代藏傳佛教,直接影響了造像,密宗佛像以銅料為大宗,也有金、銀高質材雕塑。金、銀、銅易於攜帶和保存,由於藏傳佛像雕法來自尼泊爾、印度並配合漢族藝術,把佛像融合,即兼容並蓄,成為特殊風格,五百多年來藏傳佛像已深入民間,近年來興起了藏傳文化。

藏傳佛像係另一特色是眼睛都比較大,比之中土造像,幾乎都是眼勢下望,呈現瞇細眼神,中土如此雕法依據佛家所言乃是佛,菩薩垂憐眾生,而藏傳之大眼看盡人生,且具威懾作用,讓人愈覺佛、菩薩之莊嚴。

藏傳佛教 別有洞窟

一般而言、藏傳佛像比之中土另一特色是,佛像悉多色彩艷麗,金碧輝煌,雍容舒暢,另加諸於滿身的瑪瑙、天珠、綠松石、寶石類,可謂金光閃閃,很氣派、很莊嚴、很動人,也很神秘感。

至於中國最早開鑿的洞窟依考證是敦煌莫高窟,裡面佛像因受於地形、地質限制難採石像,而改以泥塑並繪之加彩,此為中國彩繪泥塑佛像之始,此間也繪畫於窟內牆壁上,形成另一特色,也給後人無限敬仰與驚嘆,可惜窟中諸佛像有被盜、有被損毀、繪畫部分被德國切割搶走,現之莫高窟出現很多牆壁一塊一塊空缺,即是當年列強侵略的惡行,也是「佛難」。

印度是石窟開鑿很早的國家,因當年釋迦牟尼於寧靜的山洞中修行而悟道成佛,人們為紀念聖者特別選擇遠離塵囂、人煙僻靜山區來鑿洞,用於參拜禮佛之地,之後、佛教傳來中國,亦學以開窟造佛像之所。

造型蘊含 藝術天成

佛像造型,因釋迦牟尼佛被公認為人天之師,具有異於常人特徵,諸如「三十二相」、「八十種好」,對佛祖釋尊的五官表情、身形、四肢、膚色及髮髻都有嚴謹規範,因此舉世佛像皆以上述造型標準。 


青花釉裡紅三足須彌座彌勒佛 晚清
12×12×17.5cm

佛經並明確表示,佛顏如秋天滿月狀,諸佛坐姿ㄧ般都採雙腿盤坐,又稱為結跏跌坐,通常彌勒佛採兩腿垂於座下,結跏跌坐,站姿都為直立形,佛像的基座有須彌座、蓮花座,須彌座象徵西方樂土,蓮花座則為佛國清淨世界,無染無塵,現今佛像則完全依雕刻(塑)師意念為之,但總未離開佛面如秋天滿月狀、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為之。

雕塑家要有佛心

基本上、佛像雕師在雕像時誠心誠意,心靜無雜念,所雕出佛像皆隨心生而成,上海玉佛院的緬甸白玉佛、臥佛之通體玉質猶如羊脂白玉,潔白溫潤造形完全無瑕,令人見佛心歡,情不自禁驚嘆「為何如此之美」及莊嚴,也因此佛成為人人到上海,必到玉佛院拜佛禮佛之念頭油然而生。

Related Posts:

  • 舍利子為何物    心臟舍利          諸佛在無量無邊劫以前,依行六度修煉、圓滿波羅蜜。當大菩薩成佛時,因應娑婆世界中宿緣眾生之感:而示現如凡夫眾生之軀並誕生於古印度,廣度眾生。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載,入滅火化後,留下數量相當的佛舍利,供天與人植福禮拜。因為佛的舍利是智慧,功德的表徴,所以在沒有神佛造像之前,舍利就代表佛。中國唐代的憲宗皇帝曾迎佛骨,宋代時亦有印度僧人帶來梵經、佛骨、菩… Read More
  • 佛像不光是教眾的偶像圖騰祂更是善男信女朝夕祈禱的庇護者 中國歷史上雖經數度滅佛、毀佛、但我佛依然         佛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宗教,就中國、台灣、日本、緬甸、柬埔寨、泰國、斯里蘭卡、尼泊爾等諸國,信仰禮佛而言,幾乎是民眾生活的一部份,佛像更是東方民族最大共同思想語言,佛像同時也是佛教最具文化藝術世界觀,無論您在城市、鄉野、高山峻嶺都能發現寺廟存在,甚至沙漠洞窟都能看見塔寺佛教,可見人們對佛像信仰深刻。 … Read More
  • 佛像尊嚴 隨朝代政治興衰而衍變 紫砂自在觀音 19世紀中葉63×32×47cm 體態雖有肥瘦之分 莊嚴喜怒之別但大千世界人間萬象 無不蘊藏深奧佛像最早是由印度傳入中國,佛像被尊崇為佛的化身,繼漢後、隨隋、唐賡續南、北朝之後佛像可謂空前繁榮時代,尤在隋文帝下詔大力興佛法,並把北周武帝毀佛滅像之後,重修所毀佛寺,雕塑佛像,一時佛法廣傳崇敬,唐太宗尊佛更遠甚前朝,造像之風及於全國,深植朝野,諸如莫高窟、龍門、積石山、北石窟寺、天龍山等都是盛唐代表性。盛唐佛像在造型方面採… Read More
  • 佛陀衍生舍利----各種不同型式的舍利 心臟舍利 金軀遺散骨,寶嗒追天龍。 創開於十嗒,終成八萬興。 珠蓋靈光變,剎柱吐芙蓉。 屢開朝霧露,數示曉靈徵。 紅霓相映發,風搖響和鐘。 仙鸞往往見,神僧數數從。 獨超詳聖上,含識普生恭。 砧椎擊不碎,方知聖叵窮。   這是我國古代讚歎佛陀舍利無量功德的頌辭,出自《法苑珠林第四十》〈舍利篇第三十七〉感福部第五。 各種不同型式的舍利 腦舍利 腦舍利 碎身舍利 碎身舍利 碎身舍利 … Read More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