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

壺言壺語 總能增進情誼


紫砂瓜式持壺 作者  陽羨楊彭年 清 嘉慶  9×12 公分


好壺泡好茶 人間快活事 
民眾談到茶壺,幾乎多數會認為紫砂壺最具代表性,而事實上,海峽兩岸民眾泡茶也多數採用紫砂壺,其中以宜興製造的紫砂壺不但享譽兩岸,甚至國際間喜愛泡茶品茗的人士也咸認宜興紫砂壺最能泡出好茶,有如此結論是宜興紫砂胚質為石黃泥、嫩黃泥、天青泥等,因透氣性佳,易使茶葉舒展,最適宜製造紫砂壺,正因為如此,宜興紫砂多少年來被公認最佳造壺條件

宜興紫砂 胚質為石黃泥
 

談到「壺事」,壺的出現實際上甚早,遠在商周、春秋,就有盉及「汲壺」,那時候所謂盉、壺大
都採用於酒器,但也有供做汲水、盛水和注水。另外,還有「盥壺」,依據現今所見的汲壺與盥壺,其時代的盃造型更是當今壺沿革改變而來,至於汲壺與盥壺可分出下列
款式:
(一)短頸寬口鼓腹式,由於頸部短,但口甚寬,鼓腹也寬,下部有短小圈足。

 
(二)長頸提環,提鏈圓腹圈足式,通常頸部長,足圓矮,在頸腹各有一對環耳,或在頸耳裝有提環,提鏈穿鑿,方便提攜。

 
(三)小口圈耳瓠形圈足式,其形類瓠瓜,口小,足矮圈,全身最大徑則在下腹,頸部及下腹各有一對獸首紐,俗稱獸雙耳壺,也是現今發現最多者。


蔣淦勤 青蛙蓮篷壺  12.5×15.8 公分


紫砂壺形來自青銅盉演變
 

此一時期的壺多數屬青銅器, 也有陶製品,唐、宋、元迨至明、清至今民眾多採陶瓷為眾,而實質
上以科學衛生安全而言,陶瓷器用於泡茶絕對比銅器好得多,因為上古的青銅器著實含有銅毒,尤其青銅銹絕對有礙健康的。

 
北宋中期宜興紫砂壺已相當廣受注目,陳用卿等已把製法、風格、品相及式樣、大小、方圓等諸
類形大大創意。進入清朝康熙壺藝大師陳鳴遠工藝水準甚湛,清中期楊彭年製作小壺更是一絕,尤以楊彭年與陳鴻壽合作「阿曼陀室」。壺藝更開拓了文人文化藝術風氣,奠定了中國壺藝藝術風氣,至今仍然影響深遠。

 
五、六十年代,紫砂壺一度成為台灣愛壺人士最愛,一時全國瘋狂收藏宜興紫砂壺,很多愛壺人士
甚至不惜路程遠到大陸尋購名家創作之壺,其中最富盛名的有中國工藝大師排名首位的顧景舟作品,由於眾相爭購一度有一壺價位高達二至五百萬不等,仍然絡繹不絕,甚至到一壺難求地步。


王寅仙 竹節壺  14.5×7.5 公分
 
顧景舟製壺手藝一流
 

此一時期大師,除顧景舟之外,諸如蔣蓉、何道洪、汪寅仙、徐漢棠、顧紹培、譚泉海、儲立之、
張洪華、周桂珍、蔣淦勤、李碧芳、徐秀棠、張守智等,皆為收藏家競相典藏對象,瘋狂程度猶似吃了鴉片上癮,也同時大大開創宜興紫砂壺廣銷台灣、香港、澳門、日本及其他地區華人世界。


張紅華 葫寶壺  18×11.5 公分

 
泡茶招待親友風尚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,無論貧富、請客人喝茶是一種禮貌與感情風氣。茶的品
質好壞,價格高低與否在五、六十年前,客人都少計較或評論,最近三、四十年來,茶葉的品質已為大家所重視,因此台灣高山茶已成為主賓共同品茗論談話題,尤其得獎與否,更是大家所重視,一斤特等茶或頭等茶動輒數十萬元甚至百萬元仍不乏人問津,聚集親友飲茶品茗是一件拉攏情感溫馨待客最佳方式,甚且攀附或餽贈殷商巨賈、高官、上級的介体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