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

生活在大數據時代 吳崑茂

大數據時代來臨,這門顯學,政府部門及企業組織,非積極面對,勇於因應不可。
        大數據作者麥爾荀伯格今年九月來台,掀起一股風潮。麥氏表示,以前科學家事先提出假設,蒐集資料後再去作分析;若資料顯示的結果不對,往往會再去尋找另一批新的資料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正確。但是在大數據時代,不用先提出問題,可以用大數據資料分析,再檢驗分析出來的結論是否是答案。
        我們常在大眾傳播媒體上看到許多健康資訊,正正反反,相互矛盾,如何取捨,考驗著我們。史丹福大學研究中心主任約翰‧尤安尼迪斯指出,許多醫藥醫學研究,常被誇大。像維他命E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,類黃酮會降低80%的心血管死亡風險,低卡飲食會降低癌症、心臟病、中風、乳癌,多吃水果可降低9成乳癌機率等,都是過度誇大或概括〈over generalizing〉。

       透過大數據,可以澄清一些「不必然」的論證。考科藍合作組織〈Cochrane  collaboration〉指出,維他命C治感冒,吃銀杏防失智、綠茶防癌,更多的研究顯示結果不一致。
       大數據需要大量蒐集,較為困難。有些代表性指標性的數據,也能反映出大勢,例如台北百貨公司周年慶買氣好不好,業界先看新光三越南西店,它好,大家就好,反之,它不好,今年周年慶檔期難過。南西店為何成為觀察指標,關鍵點在於南西店商圈的消費人口結構最齊全。暗合民意測驗正確抽樣原則。
       大數據當然較能夠準確呈現現況及趨勢,像交通車禍死亡統計及事故分析,可供採取有效因應對策。去年共有41萬人車禍受傷,2萬餘人傷殘,怵目驚心,有警惕效果。
      有些大數據立即顯示一個清楚的結果,社會必須去面對。例如大陸實施「一胎化」政策,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下,男女比例嚴重失衡,預計2020年,20至45歲男性將比女性多出二千四百萬人,也就是說,將有26%的男性找不到配偶,這是嚴肅的社會問題。
      雖然大家強調大數據的重要,但是有些複雜問題的大數據,如何分析解讀更為重要。以下這則分析報導,點出,除了垂直思考,也要水平思考。報載,瑞典卡羅琳學院婦女與兒童健康部醫師班宜〈Emelie Benyi 〉宣布,根據該國550萬名身高100~225公分的國民健康數據,身高每多十公分,男性罹癌機率增多11%,女性高出18%。
       班宜解釋,高的人身上細胞多,病變機會因此也多。這項大規模研究,當然有參考價值。但是不同國家,生長在不同氣候條件,不同飲食習慣,這項結論是否全世界一體適用,有待進一步論證。
      大數據,應用在施政決策及執行,可以改變許多根深柢固的傳統。以教育來說,學校教育往往採用相同的時程,相同的課本,然而一種規格,卻難以適用於不同的程度學生身上。如果能利用大數據,整理分析不同學生的學習障礙,因材施教,已經有許多成功 的案例。例如利用線上教學,針對個別障礙,加強輔導,就有不同效果。
     大數據改變許多舊思維,舊作法。隨著科技進步,大數據可以大量運用在生活工作中。美國幾年前,追蹤新型流感疫情約兩周才能掌握;現在Google取50億筆數據與疫情比對,可準確預測且即時掌握。實在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術。
       大數據告訴我們一種現象與趨勢,重視它,掌握它可以明瞭關鍵現勢,有效因應,對症下藥;忽視它,瞎子摸象,無的放矢。

         生活在大數據時代,我們不能自外於它的影響,而且要與時俱進,掌握數據,正確分析,有效運用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